来源:齐鲁网
2017-06-13 05:59:06
△陆步轩,1965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198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2003年,因在西安街头卖肉的事被媒体曝出,被称为“北大屠夫”。(资料图)
作者:堂吉伟德
陆步轩看起来一点也不“北大”。年过五十,他有点驼背,皮肤黝黑,任由发根一截截发白。“北大毕业还不是照样卖猪肉?”这句话曾经是他心头的一根刺,现在他开始反驳,“北大毕业卖猪肉都能卖成连锁店。”他用了快三十年与“北大”和解。陆步轩说现在他想明白了,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读书能改变思维。(6月12日《新京报》)
高等教育普及化,也就意味着文凭将不断贬值,读书投资的回报也会更加充满竞争性。精英教育模式下,物以稀为贵,能让成功者更具有突出感,读书的价值和作用也更为明显。但当高等教育不再成为稀缺资源,读书已由能不能读书变成能不能读好书后,读书对命运的改变,已超越传统而获得新的注解。
“北大屠户”陆步轩就处于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在思维还是计划经济的时代,毕业就业已进入了市场经济模式,北大还是那个北大,北大毕业生所处的环境已然变化,过去是国家统一分配成为“体制中人”,现在要自我就业而沦为“市场中人”,在传统的体制情结模式下,自我就业或无法就业者,就会被视为失败者或者失落者。于是毕业之后选择“杀猪职业”的陆步轩,无论是自己还是整个社会,都视之为一种失败,并作为“读书无用论”最突出的例证。
外人这么看,陆步轩自己也因为“北大标签”而心有块垒。尽管他活出了另一种精彩的人生,成为北大毕业生中“猪杀得最成功的一个”,然而他却视之为耻。或许在他看来,北大毕业生应当从事更为光鲜的职业,要么是位于高位拥有权力,要么是手握财富而富可敌国,最不济也会成为外企或者国企窗明几净的高级白领,在办公室一手品着香茗,一边优雅的打着电话,或者安排着工作。
以至于2013年,他回母校演讲时,说自己是北大的“丑角”,因为在他看来,北大培养的一定会是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自己猪佬的身份与之格格不入。好在这样的不释怀,终于在人过五十时发生了变化——“读书改变思维”的重新定位,让一个人突破了根深蒂固的思维局限,并从“知识改变命运”传统解构中得到了升华。看法改变的结果,就是不再视杀猪为耻,而是如何将其做得更好,由杀猪谋生向打造行业领先的品牌,做资本运作转变。前者是做事,后者是做事业,把一项事业做到极致并取得成功,何尝不是一种精彩的人生?
思维一变天地宽。思维得到了改变,命运也会发生变化。同在一个岗位,同处一种环境,有人活得极为平凡,有人却活得十分精彩,并于平凡中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究其所因,还是思维在其间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陆步轩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才真正看透与认清了读书的本质,放下压在自己心头的“北大标签”,从惶恐不安到坦然接受,这其间的心路历程,既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证明,也是对“读书究竟起什么作用”议题的启发,对普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和“读书不能改变命运论“的驳斥。
读书的目的 ,有现实性,也有理想性,有功利性,也有长远性。或许,你不能成名成家,像别人那样在短期内就获得声名与财富,不过读书却开阔了你的眼界,丰富了你的内心,改变了你的思维,让你拥有了之前不一样的素质,有了跟别人同等竞争的本钱,这何尝不是改变命运的具体体现?
人的发展具有太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既然没有固定的模式,又靠什么来谈成功与失败?唯有抛弃“与人家的成功为标准“的固势化,转向于“同过去的自我比较”,你才能对成败得失有新的理解与认识。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