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9日14时51分,时间定格!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考古学家、山东省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张学海先生,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89岁。
张学海先生不仅是当之无愧的山东先秦考古开拓者、齐鲁文化研究奠基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考古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领航者,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亲力亲为切实抓好文物遗址“四有”探掘工作。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门第,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张学海先生,自1961年7月毕业分配至山东省博物馆工作后,就终生致力于田野考古和考古研究。尤其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考古发掘实践中,他先后参加、主持了临淄齐故城“四有”探掘工作、明鲁王朱檀墓发掘工作、大汶口遗址发掘工作、鲁故城“四有”探掘工作,不仅推动山东考古工作蓬勃发展,而且取得一系列考古成果。
如在1964年到1966年的临淄齐故城的“四有”探掘工作中,虽然他是第一次负责搞“四有”探掘工作,也是山东第一次搞“四有”探掘工作,但却发掘临淄齐故城大型殉马墓的殉马总数约超600匹,且围绕墓室的西、北、东三面都有殉马坑。1969年,他在主持明鲁王朱檀墓的发掘工作中,发掘这个墓不仅没有被盗过,而且出土了大量的琴棋书画等文物。虽然诸如丝织品、纸张、木质的这些文物都泡在水里,但因为墓室是砖石砌的,埋得也很深,所以基本都没坏。1974年,他主持了大汶口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发现、揭示了北辛文化跟大汶口文化直接连接的地层依据。即证明北辛文化跟大汶口文化两个是同一个文化谱系,是互相衔接的,而且这一次发掘从北辛文化晚期一直到大汶口文化早期,加上原来第一次挖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基本上就是连在一块……这些年来,也正是有张学海先生亲力亲为,且长期坚守,才不断推进大遗址“四有”探掘,融大遗址保护与故城考古为一体,并最终从方法论高度总结了大遗址探掘方法,既丰富了中国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更为山东及至中国文物遗址“四有”探掘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默默奉献通过“海岱考古”展现灿烂中华文明。1984年,他虽然已担任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领导职务,但仍然坚守深耕考古领域一线,并继续组织滕县故城“四有”探掘工作、城子崖遗址的“四有”探掘工作,并于1990年主持了国家文物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东地区的普查工作。同时,在他的主持指导下,海岱区发现较多龙山文化城,率先启动海岱史前城课题研究。尤其是他提出了国家诞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根本标志,史前聚落群聚落形成“都邑聚”式金字塔形层级结构,标志国家诞生的一家之说,更是达到了中国考古学对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的新高度。
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精心创作的大型考古纪录片《城子崖》播出之后得到广泛关注,城子崖遗址及其背后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最终为人所熟知。海岱史前城、龙山文化遗址、城子崖......这串重要成果发现背后,更是见证了以张学海为代表的一系列考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付出。张学海先生不仅在考古学理论方法上不懈探索,学术造诣深厚,成果卓著,而且长期以来,其奋发有为、治学严谨的精神也始终引领山东考古工作迅猛发展。可以说,张学海先生多项丰硕的考古成果不仅昭示着山东考古人踔厉奋进的坚实成果,更是以山东为核心的海岱地区历史文明悠久的力证。
斯人千古,精神永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仍要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总目标,赓续张学海先生考古事业,着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再创山东考古事业新辉煌,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山东新贡献。也坚信“海岱考古”一定会在张学海先生所践行的亲力亲为、深耕细作、默默奉献的精神指引下续写齐鲁文化的新篇章。(文/刘纯银)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