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8-10-14 13:49:10
居民贷款主要集中在房贷上,使居民难以在其他领域贷款消费,继而放缓了消费升级进程。应当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使房价整体水平理性回落,减轻民众的房贷压力,使之可以向其他消费领域适度转移。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而此前39年间,这个速度从未低于9%。另据报道,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滑更加严重,已从10年前的18%下降到7%左右,“十一”长假期间高速公路拥堵和景点人满为患的景象,似乎也为“中国人不爱存钱”提供了注脚。
有研究人士分析“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存钱了,中国人的钱都去哪儿了”,更有经济学家担心,居民储蓄率下降明显,有可能加大整个社会偿债压力和金融风险。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降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需要进行辩证观察和全面分析。
首先,无论是各项存款余额还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下降的都是增速而不是绝对额。一方面,单就增速而言,无论是8.3%还是7%,其实都是一个并不算低的速度,而无论是创造新低还是降幅过大,其实都是在维持较高增速之后的一种回落——因为此前速度较快,以致基数扩大也较快,如同gdp和其他经济指标一样,随着基数的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值和难度也不断扩大,增速回落实属规律使然。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4.2%,10年后这个数字下降为7%,无论是否考虑价格因素,两者的变化趋势和幅度是大致匹配的。
从另一方面看,本世纪初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万亿元,现在相当于那时的近10倍。这表明从一个较长时期观察,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是快于经济速度的,在此基础上,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总要回落至相对新低的位势上。
其次,当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已经回落至7%以下。尽管民众未必也不应把全部新增收入存入银行,但数字显示,新增收入增速与储蓄增速也大致保持了同幅度的回落,且后者的增速还依然略高一些。
尽管目前不必过于担心储蓄率“明显下降”,但居民收入中储蓄以外部分的去向值得认真关注。鉴于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明显高于过去一段时间,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增加的收入中肯定有一部分要用于应对基本消费品价格上涨。同时,由于cpi中不包括房价,在调控形势下,多数城市商品房价格仍保持一定增幅,三四线城市涨幅更高,房价或租房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冲居民收入增加的部分。
2017年底,我国人民币住户贷款余额40.5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29.1万亿元,中长期中的消费贷款为24.7万亿元,分别占当年gdp总额82.7万亿元的50%、35.2%和29.9%,比上年分别提高6.8个、4.5个和3.9个百分点,绝对水平和提升幅度都超过以往。我国居民人民币住户贷款中,有近四分之三属于中长期贷款,其中又有约五分之四属于中长期消费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是住房贷款。居民贷款主要集中在房贷上,一是加剧了偿债压力和金融风险,二是使居民难以在其他领域贷款消费,继而放缓了消费升级进程。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以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做出部署。落实好这一文件精神,除了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还要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平抑租房价格,使房价整体水平理性回落,减轻民众的房贷压力,并使之可以向其他消费领域适度转移。
同时,应当深入调研医改、租房、教育、交通领域情势变化对民众生活的实际影响,健全完善价格变化快速反应机制,完善产供销衔接,把气候、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居民储蓄率大致稳定,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发挥好金融对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的促进作用。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