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即谁来做好改造、赋予、补充、拓展、完善等工作,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解决好了“人”的问题,必然是事半功倍、皆得所愿;解决不好“人”的问题,有可能事倍功半、难以为续。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独特作用,打造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时代大学生是文化“两创”的参与者、受益者、传承者。“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代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2020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同师生亲切交谈时教导同学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
如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要从新时代大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三个身份做起。新时代大学生既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两创”的参与者,又是文化“两创”成果的阅卷人和未来的继承人。
推进文化“两创”,离不开有一定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的大学生的参与。他们一方面具备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拥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潜质潜力,此外他们还是高等教育推进文化“双创”的主体和责任人。近年来,随着“现代书院制”教育改革的兴起,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通识课程、选修课等形式在校园“热”起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雅荷书院,茶艺课、剪纸课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一课难求;在竹贤书院、海棠书院,传统书法、服饰等课程引人入胜。
优质传统文化内容在青年群体中被接受和表达,备受热捧,如此热潮不只限于工科大学。山东大学全国高校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开门迎客、影响深远;曲阜师范大学的“演、学、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催生了《夫子》等原创文化精品,“教师博物馆”更成为文化“两创”最耀眼的名片;临沂大学红色文化运动会以及《沂蒙畅想》《沂蒙印象》《沂蒙情深》沂蒙红色乐舞剧“三部曲”享誉全国,充分彰显了大学生投身文化“两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水平;更有无数的大学生毕业后投身到了文化“两创”领域。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学生更是文化“两创”的未来和希望。他们一边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一边激发出文化“双创”发展的澎湃新动能,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扎根中国大地的时代新人,目前青年力量的的努力、创新决定着文化“双创”的未来。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文化“两创”中的独特作用。文化“两创”有其特殊性,用传承提升文化影响力、用发展提升文化生命力,是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大学生群体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和途径。一是大学生群体具有开展文化“两创”的主观和客观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教育规律上讲,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之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保障立德树人效果的必然选择。二是大学生推进文化“两创”能发挥独特作用。从体制机制方面分析,高等教育位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顶端,有接续提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立德树人水平和辐射带动全过程育人效果的功能,有总结提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文化“两创”成效的职责,有辐射、带动、指导其他教育提升文化“两创”效果的功能。从社会分工方面分析,大学生处在家庭的相对核心地位,能够调动相当一部分家庭资源。大学生又处于学校学习与走上社会的过渡期,能够整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大学生推进文化“两创”具有资源整合创新的特殊功能。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推进文化“两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责无旁贷。(文/季振兴)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