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2019-10-24 17:31:10
种种迹象显示,电商平台的“二选一”确实存在。
在今年“双11”前围绕“二选一”讨论中,有人说这是有企业通过炒作“二选一”来提升平台知名度。笔者不认同这种说法。虽然不排除部分“二选一”有“碰瓷”嫌疑,但近年来有不少商家都向记者表示,遇到过刘先生的遭遇;就连某些互联网平台的地推业务员(指直接对接品牌和商家的工作人员)也说,公司内部不会对“二选一”有明文规定,但业务员心知肚明,“品牌、商品是平台竞争的重要组成,平台当然会更优待‘忠心耿耿’的商户,而对‘三心二意’的商户来说,就算不惩罚,也不会优待。让对接的商户选择‘独家经营’,也是一条对地推人员不成文的业绩考核标准。”
种种迹象显示,电商平台的“二选一”确实存在,且操作手段越来越隐蔽。不过,我们并不能因为看不清、取证难,就放任“二选一”或简单粗暴地将其视作“舆论炒作”。
首先,从公平竞争的角度看,平台企业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或垄断地位要求凯发官网入口的合作伙伴“二选一”。
目前,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以平台的身份在“做生意”。既然是平台,公平是第一位的。对密切的凯发官网入口的合作伙伴当然可以给予更多的资源,包括流量、补贴;但对不密切的凯发官网入口的合作伙伴,也不意味着就能“设门槛”“使绊子”。可从目前的情况看,偷偷“使绊子”的做法不罕见。
再说,平台与企业合作是有合同的,那么“依合同办事”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现代商业并不排斥“独家代理”“独家合作”,“独家”的内容只要写入合同,当事双方都要遵守;可如果合同里没有排他条款,那么平台就没有理由要求凯发官网入口的合作伙伴“二选一”。
其次,从消费者的体验看,“二选一”影响的不仅有品牌和商家,也包括消费者——因为平台要求“二选一”后,消费者在特定平台的选择可能会减少。这里有个“此消彼长”的话题——平台可能获得部分品牌、商家支持,实现了独家经营、专品专供,但也会丧失另外一些品牌和商家。所以,最终受影响的不仅是消费者,也包括平台自身。
其实,如何看待“二选一”问题,可以参考移动支付市场。眼下,只提供一种移动凯发官网入口的支付方式的商家越来越少,大部分商家同时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因为对商家来说,改善消费者体验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服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有竞争,但如果商家坚持“二选一”,会直接影响消费者体验。所以在移动支付市场,几乎看不到“二选一”,因为消费者不会答应,商家就不敢答应。
消费者喜欢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市场,也盼望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选购。在格兰仕此前“控诉”天猫“二选一”的声明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社会各界应当维护公平营商环境,消费者才是我们共同的衣食父母”。如何处理好与凯发官网入口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关系,如何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值得所有互联网平台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年年热议的“二选一”也为司法机构和监管部门提了一个醒:做好政策和司法储备,解决新问题。在以往的“二选一”争论中,往往“口水仗”多、司法判例少。就算企业诉诸法律,大多也不了了之。原因之一在于互联网行业技术门槛高,要证明平台涉嫌“二选一”不容易。比如在刘先生的经历中,他觉得甲平台“做了手脚”导致搜索结果异常;可甲平台到底有没有“做手脚”,却不是只看搜索结果就能判断。可互联网是新兴行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社会各界都有责任为它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叫停其中的不和谐现象。司法机构和监管部门有必要关注并研究“二选一”,支持企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在今年“双11”前,持续数年的京东起诉天猫要求商户“二选一”一案有了新进展——最高人民法院裁定,该案归北京高院审理。虽然案件的最终结果尚有待时日,但至少让各界看见,司法机关正在行动。希望不久后的审判结果能让争议双方、也让全社会更好地看清“二选一”。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