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2018-08-31 09:45:08
“宿舍挤30多名学生,家长网上抱怨,学生被开除”的消息,将河北曲阳实验学校的名头,送上了百度热搜。
这事估计远远超出了这所民办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预期。据报道,该校一向非常注意管控微信群中的家长言论,家长“王丽”在微信群里抱怨了“30多个学生住一个宿舍,住宿条件太差”,开学就被通知孩子不必再来上学了;家长“范楠”在微信群里说了一句“群里有学校的奸细”,第二天孩子就被开除了。据记者统计,同期有4名学生被开除,其共同特征,就是他们的家长都曾在微信群发过学校的“负面信息”。
如此大刀阔斧扫除杂音,如此苦心孤诣维护“形象”,最终因为要刈除每一点“负面信息”,而把自己变成了热搜榜上最大的负面信息之一。
有些事荒唐的十分明显,其实都不必再讲道理。“30多个学生住一个宿舍”,该不该批评?既有巨大消防忧患又显然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正常脑回路的人都会反对。家长在家校微信群里提意见,合不合适?家校共育基本方式就是“意见—回馈”机制,这是沟通群存在的原因。不让家长在群里提意见,是指望听家长齐唱学校校歌串烧么?
也许还真是。此事真正值得掂量的地方在于,一个教育机构、一所学校,遇到意见,首先不是想到以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效的、良性的沟通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一部分),而是迅速使用自己能够得着的最大权力予以“消灭”,完全与常理常情相违。将社会治理语境下的意见视为媒介管理语境下的“负面信息”,这个逻辑怎么产生的?一旦有孩子提出意见,就以剥夺其教育权利的方式予以“惩罚”,这种权在于我、理就在我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去年,邯郸涉县网友因为“吐槽医院饭菜价高难吃”被行政拘留,引发舆论巨大反弹后,执法被纠正。几乎没隔几天,渭南华州区又发生一起网友“吐槽强制捐款”被行政拘留的案件,和涉县一事形成了呼应,也让公众看到了,这种社会治理思路不仅仅在一时一地。“家长抱怨住宿、学生被开除”一事和上述两件事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具有同样的思维,都是把言论权利看成既有秩序的挑衅,把监督定性为“别有用心”,只不过前两者动用了执法权,后者用了开除、收回教育资源的方式。
对于上述思路在不同领域间的传导,能举出典型的例子不少,很多远比一所寄宿制民办学校所能呈现问题的宏观。但恰因为小而具体,“家长抱怨住宿导致学生被开除”的传播过程,让因与果直观地连在了一起,更有讽喻性。将合理监督异化为“别有用心”的思路,时间长了,很可能会导致正常矛盾解决机制的麻醉和钝化;将每一个意见都视作影响形象的不安定因素,并予以雷霆重击的惯性,反而容易带来整个机构形象的崩盘。
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看成对更多地方的提醒?不要成了学校故事的扩大版。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