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7-05-05 15:36:05
全球范围内的均衡发展,比单纯实现经济增长更为复杂。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全球宏观经济层面的全局性优化,也与中观或微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变迁、就业及居民收入增长等问题息息相关。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开放、包容、普惠和共享等重要理念,既是全球各国发展的迫切期待,又是中国经验和智慧的全球共享,这将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均衡发展提供新的模式。
“一带一路”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
全球范围内的二元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有大量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随着人口增长,劳动力资源明显过剩,但却缺乏足够的制造业岗位予以吸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了资本过剩,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目前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集聚了超过6万亿美元的资金,形成了跨国直接投资的“堰塞湖”。这种资源错配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和工业化进程、发达国家的投资和消费活动陷入停滞,从而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对全球经济发展形成双重制约。
回顾历史,西方国家在全球推行“华盛顿共识”过程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施压下,快速采取“小政府”、私有化等政策,放弃了在当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众多产业。而在此之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发现,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果,是大量出口能矿资源和初级产品,很难积累资本形成工业体系。同时,由于其政府缺乏必要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难以开展。
在面对全球经济失衡局面时,西方国家跨国企业由于其资本主导的特性,普遍采取了“紧缩银根”的做法。2014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大都通过全球重组和并购大量回流资金,导致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用以增加生产的外国绿地投资大量减少。从投资回报角度考虑,西方跨国公司的做法并无可厚非,但这样做却只能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更深远的经济危机。
反观中国,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于暂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体系采取了适度保护的措施,同时鼓励出口导向产业发展。这样不仅维持社会稳定,也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具备了更为全面的产业竞争优势,从而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具备大规模兴建基础设施所必要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工业支撑体系,这为中国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工业化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背景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方面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一,“一带一路”除了具体促进沿线经济增长的意义之外,还将逐步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所形成的“中心—边缘”格局并非全球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式,其目的仅是维护发达国家部分利益集团的优势地位,其代价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居于价值链低端。而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随着多维度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更多全球增长极则将不断提升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将“中心—边缘”格局改变为“平行网络”格局,而后一种全球经济格局的核心则是合作共赢。
其二,“一带一路”将形成全球投资新“洼地”,引导国际资本大流动。正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的经验一样,“一带一路”所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首先意味着与沿线国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共商、共建、共享”并非仅局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共商发展前景,共建发展道路,共享发展成果。中国通过与沿线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开展建设合作,完全可以打造吸引国际资本的“新洼地”,进而连点成片,形成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事实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之所以成功吸引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众多国家参与,也有力地说明了“一带一路”在引导国际资金方面的巨大魅力。
其三,“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全球经济平衡的新模式。西方传统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并未发展专门针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整理论,而中国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则从实践中走出了宏观经济发展的新路。这种实践的意义在于,中国通过在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而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实现了充分就业和“人口红利”的兑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而广之,则意味着沿线国家能够绕开因市场规模和发展环境限制导致的“就业陷阱”,在农业和工业之外新增了“建筑业”形成“三元”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新的模式。
“一带一路”促进发展成果广泛共享
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进入国际市场、启动工业化进程后,其贸易部门的就业人数会增加,该部门工资逐渐上升;当非贸易部门不再能够提供剩余劳动力时,则非贸易部门的工资也随之上升。国际贸易与工业化在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逐渐向劳动报酬更高的部门流动,从而客观上实现了就业和收入增长。
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并未能够实现这一过程。大量发展中国家虽然进入了国际市场,但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主要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无法实现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化。笔者曾做过统计分析,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在进入21世纪后至今,其农业人口比例并未显著下降,几乎都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有的国家甚至高达80%以上。还有部分发展中国家虽然部分实现了工业化,但由于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存在瓶颈,无法进一步提高制造业部门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也无法实现让更多民众提升生活水平。
中国通过同步开展国际贸易、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将发展成果惠及民众方面探索出了新的模式。除了制造业(可贸易部门)之外,建筑业(非贸易部门)也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部门,同时中国还鼓励服务业加快发展。总体而言,中国的城乡居民在强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同时中国政府还通过再分配政策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分享程度。
因此,“一带一路”在促进发展成果广泛共享方面将为沿线国家提供新的模式和动力。一是通过与沿线国家开展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帮助其启动工业化进程,从而促进其农业人口向制造业部门流动;二是促进沿线国家形成开放格局,共同扩大国际市场,从而扩大其制造业等可贸易部门规模;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吸引其剩余劳动力向建筑业流动,进而提高非贸易部门就业水平;四是提供再分配政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经验,帮助沿线国家政府实施更加惠及民众的发展和分配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智宇琛、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马文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杨玉鑫)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