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7-01-27 13:54:01
春晚年年有,岁岁又不同。哪个新人将登上春晚舞台,哪位知名艺人因为日程原因遗憾退出,春晚节目单有哪些新看点,小品曲艺节目都有啥……2017年春节即将到来,关于春晚的话题也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这些关注中有热切期待,有肯定赞许,有建言献策,也不乏批评之声。观众对春晚的需求越来越众口难调,回应好观众需求,正是春晚创新的动力所在。
回望春晚刚刚诞生时的20世纪80年代,经济建设等百废待兴,文化领域亦处于干渴状态。推出一台高水平的春节联欢晚会,无论触及哪个领域,必然受到万众瞩目。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观看春晚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心连心的符号。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化相对贫瘠的时期,人们很容易形成同样的或相似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标准。春晚行进在大众一致认可的审美轨道上,所以成就了许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春晚本身也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不可或缺的年夜文化大餐。
审视当下的境况,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已成波澜壮阔之势,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偏好愈发多元。相比较而言,生于五、六十年代的观众喜欢传统的唱法、悠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往往倾向于在传统和现代音乐之间积极地寻找情感共鸣。九十年代及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对于文化娱乐的体验更明显地表现为个性化的追求。即使是同一代人,也会因为知识结构不同、人文性情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趣味喜好,对于美的理解变得更为多样而无法归一。俗话说得好,羊羹虽美,但众口难调。春晚要取悦无数种期盼和需求,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过去一个“梗儿”可以逗笑全中国,如今观众“笑口难开”却是常有的事,“惯性挑刺儿”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当大家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审美追求都变得纷繁多样,如果还要求一台近五个小时的晚会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产生一种“同一性”的全民好评甚至狂欢化的效果,其实是非常苛刻的。对春晚有期待,是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记忆中、乡愁里的“精神家园”。期待之余我们也应理性清醒看待,春晚不可能对每一种文娱需求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皆大欢喜。给春晚制造太多的舆论期许乃至舆论压力,反倒是可能会绑架春晚,束缚住春晚的创新可能。
没有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没有停滞不前的文艺渴求。大众对春晚的高要求甚至苛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标志着欣赏水平的整体提高,标志着文化发展的繁荣多样。这也对春晚筹办者乃至广大文艺工作者形成有力的鞭策,尽最大可能对接好观众的期待和需求,正是春晚创新应聚焦的命题。这些年来,尤其是今年,央视“开门办春晚”的力度越来越大,大门越来越宽,为的就是吸纳多元文化和流行元素,集众人之才智,让春晚最大程度地实现“老百姓喜闻乐见”。
春晚毕竟只是一台文化娱乐晚会,它是一枝独秀的芬芳,不是春色满园的绚烂,我们不应该给春晚太多舆论压力。用鼓舞的目光赞许它的成功,用包容的胸怀接纳它的不足,春晚才能越办越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请关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